實習生的旅程─一切從生涯轉銜個案管理中心開始

 

(一)學習內容與專業成長:

 

(1)  再耕園機構內部認識:了解機構內部的各單位及其專責事務。內部包括社政單位(如生涯個管中心、樂活補給站)及勞政單位(如庇護工場、小型作業所等),機構也包括希望小舖等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商店。

(2)  相關法規認識:了解何謂ICF及其評量模式、社會救助法中規定,相關低收入戶、中低收入戶申請救助的資格,及政府所提供的資源等。

(3)  訪談技巧訓練:在學校的個案課堂上業已修習相關會談技巧;但實際面對案主還是第一次。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,進步到能夠瞭解詢問的技巧為何、如何探究案主的實際需求,同時在與督導會談的過程中,反省自己的會談方式並補足自己不足之處。進而因服務案主的不同,於訪談技巧方面有所調整。例如,在面對智能障礙者時,因其認知、邏輯、語言能力等方面較難完整表達,故而在溝通時,須時時詢問其是否了解所問的問題;也可適時詢問案主的回答,或提供正確答案請他複述,以讓案主能夠明白應當如何處理所面臨的問題。

(4)  個案同理:與個案進行會談時,首先,須能同理他的情緒、處境。唯有在同理的情緒中,社工員才能覺察個案所面臨的困境,亦因在同理的氛圍下,個案較容易將其所面臨的情況向社會工作者述說。總而言之,同理為會談最重要的技巧之一。

(5)  電話問安技巧:依據手中僅有的資料,並藉由電話問安的方式,來詢問所通報的個案目前的生活情況;若其需要介入幫助,則當判斷其是否屬於個管中心可以提供的服務範圍。在電詢的過程中,能夠訓練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,及對所提供資源的了解,若遇到突發狀況,也能學習如何處理以增進應變能力。

(6)  個案紀錄撰寫:實際接觸社會工作者的個案紀錄撰寫表格,自一系列的流程:通報、需求評估、開案、服務紀錄,以至結案及後續評估等,除撰寫相關記錄外,也瞭然了服務轉銜的工作流程。

(7)  價值的確立:面對身心障礙者,清楚、明白「自己對於他們的想法」是重要的。這樣的想法將決定自己面對他們的態度,進而影響提供的資源服務。想法的來源來自於本身的價值觀,因此需時時反求自己的內心:「面對這位案主,我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?」不管是正向或是負面,皆須調整自己的情緒,以客觀的態度提供支持與資源。

 

(二)心得感想:

 

懷著一顆興奮、卻也緊張的心,展開了為期十五週,印象尤其深刻的學習旅程。第一天實習時,社工員便讓我們接觸來尋求工作機會的案主。訪談的過程中,體認到自己在實務經驗的缺乏:我們急著為案主尋找適合的資源,卻未探究其背後欲尋找工作的動機、家人的意見、及其是否真的有此需要。社會工作者主要的服務方式,依「生態系統理論」,我們須將其生活的環境因素納入考量,家庭即為其中一環。再耕園主要的服務對象為15歲以上至64歲的身心障礙者;因而,家庭中是否還有其他身心障礙者,這一點將會影響整個服務的提供方向,必要時,須將家庭也納入服務對象範圍。然而,需要詢問「案主的身心障礙程度」,及「家中是否有其他人成員是否也為身心障礙者」時,此類問題常讓我們不知該如何開口。團督討論時,督導的一席話為我解開了這個矛盾的結。這些尷尬的情緒皆因自身的價值觀使然,若非把他們當作弱勢者,也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會揭起傷疤;反而是小心翼翼的態度,才會造成他們的壓力。唯有清楚自己的價值,面對問題、情況時,才容易能理解自己何以會有這樣的處理方式。「時時探索自己的內心」,乃身為一位社會工作者所必備的行為特質。

電話問安為另一學習重點,一開始面對致電案主、詢問其生活情況、及是否需要服務時,總是緊張得手心冒汗;但在電訪過程中,勇於學習與社工員討論面臨的問題,漸漸地便不容易那麼緊張,也開始可以就案主之家庭背景、實際經濟狀況,瞭解其真正的需求、評估是否開案、學習撰寫個案紀錄表。從其障別、家系圖、所能操作的技能等,逐步學習如何完成紀錄;便讓我體會到社會工作者的辛苦,卻能從中了瞭解其價值。

在生涯轉銜個案管理中心的八週學習,讓我更接近成為一位社會工作者,所需具備的能力。期待未來能在此領域,就實習階段所學,發揮所長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02實習生  蘇怡安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實習心得─中正怡安
    全站熱搜

    rgd0528526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